星空体育-历时4个多月!满血归来!文班亚马透露右肩深静脉血栓已康复(形容康复归来的成语)
红外医学与智能诊疗产业发展高峰论坛
暨第二届中国(苏州)创新医疗与大健康产业国际博览会
同期举办第14届生物医学光子学与成像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PIBM2017
2017年9月26-28日
苏州国际博览中心A106
简介
随着红外成像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技术也为红外医疗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外科研和医务工作者积极探索、研究和利用红外技术,为疾病诊疗、健康筛查进行医疗仪器开发和临床应用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红外医疗以绿色环保、无痛健康等特点,得到了广大患者和医务工作者的认可。目前红外成像医疗仪器已在多家医院推广应用,各大医院均成立了红外医疗中心,建立了诊疗体系和各种数据库,临床效果显著。很多城市已将红外医疗列入医保项目。
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不仅提升了医疗仪器技术水平,也扩大了临床应用,远程、智能和专家库的智能诊疗平台逐步建立,成为医疗及健康产业的新星。针对这些热点议题组委会在苏州举办“红外医学与智能诊疗创新发展论坛”,将邀请红外医疗领域的知名专家,开展医疗设备技术、临床应用和典型病例分析等交流研讨活动。
欢迎医疗从业人员及电子产业及相关产学研界专业人士,参会讨论。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美国光学学会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
红外微光技术应用产业联盟
协办单位: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大连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红外医学分会
广东红外临床热像学会
论坛主席:
俞梦孙院士
王立军院士
钟南山院士
论坛共主席:
吴士明
会议日程
时间
姓名
职务
单位
13:30-16:40
主持人:吴士明教授
13:30-13:40
俞梦孙
院士
空军军医大学航空医学研究所
13:40-14:00
龚海梅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短波红外技术在医疗诊断方面的应用
14:00-14:20
吴士明
主仼医师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
医用红外热像技术临床应用研究
14:20-14:40
王新赛
教授
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
医用非制冷红外成像技术研究
14:40-15:00
邓方阁
秘书长
广东省红外临床热像学会
红外热成像技术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及转化
15:00-15:20
李洪娟
教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红外检测在中医临床上的应用
15:20-15:40
汪待发
副教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
近红外光谱脑功能成像—应用、发展及产业化
茶歇
15:40-16:40
讨论:红外医疗的健康发展之路
短波红外技术在医疗诊断方面的应用
龚海梅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党委书记、传感技术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Biography:中科院上海技物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党委书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首席科学家、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系统副总指挥。长期从事红外探测器组件技术和短波红外探测技术研究。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1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领军人才等荣誉多项。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50余名,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获国家专利40多项。
医用红外热像技术临床应用研究
吴士明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主仼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Biography:红外热像疼痛诊疗中心-疼痛科创建人,首仼主任。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医用红外热像科学研究院首任院长。美国医学热图临床研究和疼痛治疗中心技术主任, 首席专家。 (美国)国际医学热像和临床疼痛学会共同主席, (美国)国际医学热像和临床疼痛研究院主席。
1993年开始医用红外热像技术临床应用研究,先后承担医用红外热像研究国家计委重点攻关课题一项,全军八五重点课题一项,全军九五重点课题分题一项,2001全军重点科研成果推广项目一项。研制成功DH-2000型红外热像仪,DH-2010型短焦距非致冷远红外热像仪。取得国家专利9项。近十年,致力于开辟红外疼痛新领域,即用红外热像技术对疼痛患者进行检查,以热图为主要依据,参考其它影像学等检测结果,结合临床对疼痛部位、程度、范围、性质进行诊断和评估,而后利用中西医各种有效手段,综合治疗颈、肩、腰、腿、膝痛。从理论到实践都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总结红外疼痛学概念,理论和工作模式。被称为医用热像诊断领域先导者,开拓者。
医用非制冷红外成像技术研究
王新赛
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Biography:工学博士,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教授,浙江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郑州市红外成像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主任,陆军专业技术考核评审专家,多次任总参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委,目标特性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天津红外成像技术工程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二类岗位津贴;荣立二等功;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多项。
红外热成像技术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及转化
邓方阁
广东省红外临床热像学会 秘书长
Biography:呼吸内科学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九三学社社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红外项目组负责人,广州开发区创新领军人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等十余项研究,首次国际报道非接触红外热像技术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动物模型、确诊患者及高危因素患者筛查(2012, 2015, 2017),首次以中国人受邀美国红外临床热像学会会议特邀主旨报告(2016,Washington D.C.),2011-2014连续4年亚太呼吸年会报告(2011、2012、2014口头报告;2013壁报报告)并获2012年专项奖,2015-2016主办红外热成像技术学习班、研讨会,协助2017红外技术巡讲,受中国医学论坛报、医师报特邀专题撰稿。参与软件版权2项,主持和参与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和申请18项。2012成功科研成果转化,2013获软件企业认证,产学研产品同年获国家Ⅱ类医疗器械三证,2014及2016获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2项,2015获广州市科学技术成果奖、科技创新小巨人企业,2016获高新技术企业,入选全国治未病首批适宜推广技术和广东省卫计委首批基层推广项目。
红外检测在中医临床上的应用
李洪娟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国际部主任医师
Biography:2006年开始从事红外成像中医临床的研究工作,经过大量临床实践以及中医经典理论、西医理论、热力学理论的研读,建立了用热力学方法解读人体红外成像的热结构思路,并与中医证候有机结合,形成证候热力学研究的方法,并撰写首部中医红外成像专著。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等期刊上发表的论文30余篇,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创立《人体生命热力学》课程。主持全国红外成像继续教育培训班,并指导培训全国10余家治未病中心的红外检测。
近红外光谱脑功能成像—应用、发展及产业化
汪待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Biography:工学博士、2005年、2010年本科与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获清华大学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等奖、清华大学优秀博士称号。2014年-2015年赴美国加州理工大学访问学者。曾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年拔尖人才、丹阳创新创业人才等荣誉。长期从事散射生物光子学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新教师基金1项等,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研发的近红外光谱脑功能成像设备已产业转化,在清华大学、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深圳大学、天津大学、上海大学等单位示范应用。
联系方式
孙萍
13752197287
022-58168877
邮箱 1486842287@qq.com
评论留言
暂时没有留言!